网上有关“富顺文庙位于哪儿”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富顺文庙位于哪儿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富顺文庙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富顺文庙自北周武帝天和二年建县至北宋初年(567-960)的近400年间,由于地处边陲,僚汉杂居,盐业虽盛而文风未开。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朝廷选派太常博士名学者周延俊来富顺任知监,努力兴教化,办学校,培育士子。在他任职的第六年,即庆历二年(1042),富顺县终于出了第一个进士-李冕,全县士民无不欢欣庆幸。在周延俊的倡导下,人们集资于庆历四年(1044),在县城中心的南门,建成一座文庙,主供孔子,时称"文宣网庙"。并在庙内立石质"雁塔碑",以刻全县历次中试者的名字。此后,历任富顺知监,均热心教育事业,亲任儒学教授,常在从政之余,来庙内为生员讲课,于是文风大开。宋代在雁塔刻名的进士即有67人之多。
富顺文庙·西湖——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富顺县古城区核心位置,沱江自东向西绕景区而过,是景城一体化景区,融人文、自然、民俗、遗迹为一体,可概括为“半城山色半城江,一湖碧水嵌城心”。
景区内自然景观优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其核心景观之一的富顺文庙是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占地10余亩,是中国历史记载的1800余座文庙中保存完整的29座之一,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文庙风格大气恢宏,以“五绝”之奇而独树一帜。在庄严肃穆的文庙建筑正脊上发现裸体男童塑像,属中外文庙首次发现,为何安置其上,众说纷纭,至今乃未解之谜。
毗邻的西湖是宋代人工修饰的天然湖,占地约50余亩,西湖被钟秀、神龟、五府、玛瑙四山环绕,构成绝佳的“四山一湖”自然景观,湖面上红蕖榭、碧波亭、九曲桥、龙凤桥等形成“一步一景,文景交融”盛景,光第先生有诗云:两峰苍翠一孤艇,五里荷花十二楼。并与文庙相应成趣,藏千年文蕴。游人流连于此,观赏眼前山水之美,遥想明朝状元杨慎把酒临风,登高赋诗之豪情轶事!也可追怀富顺才子刘光第“变法图强,凛然大义”来唤起国人觉醒的英雄气概!
景区内的大南门城楼、夺锦州、百年后街、钟鼓楼、神龟山古县衙、千佛寺、晏熊祠、谢持故居、第一山碑、刘光第墓园等景点,无不彰显富顺秀美风光,同时也是才子之乡的最好见证!
保护范围:东至皂桷巷,西至文庙院墙,南至解放街,北至敬一亭后陡坎所闭合的区域。
建设控制地带:南至沱江北岸,西至西湖东岸和平街,东至粮食局西围墙,北至新生街。
纸秘李冕?我不知道有人能不解答,求快一点解答
《超越》郑凯新短道速滑没有原型。
陈敬业、郑凯新、江宏是《超越》中塑造的第二代中国短道速滑人。他们在青年时期情同兄弟,一起训练一起追梦,但都有各自的遗憾。
《超越》的结局:
在故事的最后,李庚希饰演的陈冕含泪剪发的戏份更是看哭不少观众,让不少网友破防,可以说是演技大爆发,从《雪中悍刀行》姜泥到《超越》陈冕,李庚希的演技可以说是越来越优秀,而在最后的比赛中,李冕也不负众望,以一敌三,拿下冠军,也为该剧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呼号。
中国数学爱好者李冕解决千年逻辑之谜:说谎者悖论
首先来介绍一下说谎者悖论的由来:
在古希腊一个叫做克里特的地方,有个名叫伊壁孟德的人。他是个传奇式的人物,据说他曾经一觉睡了57年。醒来后就成为了一个无所不知的哲人.
一天,伊壁孟德说了这样一句话:“所有的克里特人都是说谎者。”从此,判断这句话是真还是假便难倒了天下的逻辑学家。
让我们来判断一下伊壁孟德说的这句话是真话还是谎话:
如果伊壁孟德说的是真话,那么根据伊壁孟德的这句话可以得知,所有的克里特人都是说谎者为真,可是伊壁孟德本人也是一个克里特人,所以伊壁孟德也是说谎者,所以他说的这句话必然是一句谎话,由此导致矛盾.
<<圣经>>里曾经提到:“有克利特人中的一个本地先知说:‘克利特人常说谎话,乃是恶兽,又馋又懒’”(《提多书》第一章)。可见这个悖论很出名,而且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了.
但是,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这个命题作为悖论仍然是有漏洞的。因为对“悖论”的严格定义是:由这句话是真的,可以推出这句话是假的;并且,由这句话是假的,又可以推出它是真的。而伊壁孟德的这句话并不是如此。因为,如果假设伊壁孟德说的是真话,可以推导出来他说的是谎话,但如果假设他说的是谎话,也只是一个克里特人在说谎,由此不能推出“所有克里特人都是说谎者”。也就是说,由它的假,不能必然推出它为真。
由于这个命题作为悖论尚有缺陷,所以后来麦加拉学派的欧布里德把这个悖论更改为:“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谎话。”这才真正的构成了悖论——由其真可以推出其假,由其假又可以推出其真。有人曾经说,有一句话,你永远都无法判断它究竟是真是假,就是指说谎者悖论而言,这个悖论自古希腊柏拉图时代提出至今几千年来,一直成为逻辑上的一个不解之谜,至今仍然在困挠着逻辑学界.著名的哲学家罗素曾试图用分层的理论来解决这个悖论,但没有取得成功,后来的波兰逻辑学家塔尔斯基干脆就直接将它做为一个伪命题来处理,不去讨论它的真假性.
以上介绍完了说谎者悖论的由来背景,接下来进入正题:如何来正面的解决说谎者悖论:
要正面的解决说谎者悖论,我们可以先试图尽可能的将说谎的所有形式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看一下说谎者悖论究竟是属于哪一种形式,就可以依此来判断其究竟是真话还是谎话:
我们先来假设有一个人名叫张三,他说了如下ABCD四句话,然后来一一判断一下张三说的话是真话还是谎话:
A:(1):我是张三; (2):我说的第一句话是真话.
判断:张三说的第一句话是真话,第二句话是说第一句话是真话,所以从总体上来判断,张三说的是真话.
我们将这种形式的话称为“真话真说”型,是真话。
B:(1):我是张三; (2):我说的第一句话是谎话。
判断:张三说的第一句话是真话,第二句话是说第一句话是谎话,所以从总体上来判断,张三说的话是谎话。
我们将这种形式的话称为“真话谎说”型,是谎话。
C:(1):我不是张三; (2):我说的第一句话是真话。
判断:张三说的第一句话是谎话,第二句话是说第一句话是真话,所以从总体上来判断,张三说的是谎话。
D:(1):我不是张三; (2):我说的第一句话是谎话。
判断,张三说的第一句话是谎话,第二句话是说第一句话是谎话,所以从总体上来判断,张三说的是真话。
由此我们总结出来了四种说话的类型:A:真话真说为真话;B:真话谎说为谎话;C:谎话真说为谎话;D:谎话谎说为真话。这四种类型的逻辑关系用简明的方式来表达就是:真真为真;真假为假;假真为假;假假为真。
在此我们还需要对“说谎”这个概念做一个定义:所谓的说谎就是指将真的说成是假的,将假的说成是真的的一种行为。例如,张三说他自已不是张三,或者一个不是张三的人说自已是张三,都是将真的说成是假的,将假的说成是真的的行为,都是在说谎。而且从这个定义上可知,说谎纯粹是人的一种主观上的心理行为,当一个人在主观的心理上是在说真话或者是在说谎话的时候,可以在客观上从他所说的话语中判断出来,也就是说,他在说话时的主观心理状态与他在客观上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即从他所说的话之中就可以明确的表达出来他究竟是不是在说谎。
但是,还有几种极为特殊的说谎形式,表现出来的是:他所说的话从客观上分析与他当时说这句话时的主观心理状态不一致,也就是说,明明自已的主观心理上是在说谎,但在客观上却说成了真话,或者明明主观上是在说真话,但在客观上却说成了假话,我们来总结一下这几种特殊的说谎类型:
E型:主观上是在说谎话,客观上说了真话,这种形式比较特殊,但却不违反逻辑,举一个例子:
解放前的国共内战期间,国民党军队占领了一个村庄,将村庄里的所有村民押解到一个操场上,并让一个名叫李四的村民指认村民中谁是***,李四不想招供革命同志,在受胁迫之下忽然指着国民党队伍中的一个军官说:“他就是***”,后经严刑讯问,证实李四指认的这人确实是潜伏在国民党内部卧底的***员。
请来判断一下:李四是不是在说谎?从客观上分析,李四说的是真话,因为他说的确实是事实,所以一般会认为李四没有说谎,但其实李四确实是在说谎,因为他的主观心理上就是在说谎,是想陷害国民党中的某个人,只不过他不知道事情的真相,错将谎话说成了是真话。
还有一种类型是:F:主观上在说真话,客观上却说成了谎话,这也同样是一种特殊的说谎形式,举一个例子:
小红的妈妈只喜欢男孩,不喜欢女孩,所以她很讨厌自已的亲生女儿,从小就经常对女儿说:“我不是你的妈妈,你是我从大街上捡来的”,上学时,有一次小红犯错误,小红的班主任对小红说:“你让你的妈妈来学校一下”小红说:“我没有妈妈”,同学们全都说小红在说谎,因为同学们都知道小红是有妈妈的。
现在来判断一下:小红是不是在说谎?因为小红在心理上认定自已没有妈妈是一个事实,所以她说自已没有妈妈,在主观上并没有说谎的意愿,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说小红是在说谎。
从以上的两种特殊的说谎类型来看,有时候一个人说话时的主观心理意愿与他所说的话在客观上表达的意愿是不一致的,也就是说:在心理上确实是在说谎,但说出来的话却成为了真话,或者在心理上没有说谎,但偏偏说成了谎话,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处理?这就需要我们将一个人说话时的主观心理状态与客观实际分析严格的区分开来,将一个人说话时的心理状态和所说的语言做一个分层处理,第一个层次叫做心理层次,第二个层次叫做语言层次,心理层次是指说话人当时的实际心理意愿,是主观分析,而语言层次是这句话实际表达的效果,是客观分析,因为一个人是不是在说谎纯粹是一个人的主观心理行为,所以起主导作用的是心理层次,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主观上是在说谎,那么他说出来的话一定就是一句谎话,而一个人在主观上是在说真话,那么他所说出来的话也一定就是真话,在通常的情况下,心理层次和语言层次所要表达的意愿是一致的,如前面所列举的ABCD四种类型在心理层次和语言层次所要表达的意愿是一致的,但是在特殊的情况下,如果心理层次与语言层次所要表达的意愿不一致,就要以心理判断为主来做具体的分析,例如在上面所举的两个特殊的例子中,虽然张三确实是说了一句真话,但我们还是确定张三是在说谎,所以这句真话对于张三而言就不是一句真话,而是一句错话,即俗话说的“说错话了”,而小红说的虽然明明就是谎话,但是这句谎话对于小红而言也不能算是一句谎话,也应该算是一句错话。
以上我们总结出来了六种说谎的类型,然后我们具体的来判断一下说谎者悖论到底是属于上述的哪种类型的?:
由于伊壁孟德说的话是一个自毁命题式的悖论,即由其真可推出其假,而由其假不能推出其真,并不属于真正的悖论,为了增加解题的难度,在此我将这个悖论改进一下,使它变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悖论:
首先先来定义一下“说谎者”的这个概念,也许有人会说了,经常说谎话的人就是说谎者,在生活中我们确实是这样理解的,但这不是一个严格的定义,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的说过谎话,不可能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话,如果这样定义的话,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说谎者了。所以我们定义:说过的每一句话都是谎话的人是说谎者,也就是说,这个人只要是说话,必定就是谎话,从来都没有说过一句真话。虽然符合这个定义的这种人在生活中几乎或者可以说是根本就不会存在的,但这样的人在逻辑上是存在的,也就是说这样的人的存在并不违反逻辑。
接下来我们定义:所有的克里特人都是符合这个定义的说谎者,即:所有的克里特人说过的话从来没有一句话是真话,而伊壁孟德也是这样的说谎者,他也从来都没有说过一句真话。
现在伊壁孟德说了这样的一句话:“所有的克里特人全都是说谎者”,请来判断一下伊壁孟德说的这句话是真话还是谎话?
假设伊壁孟德在主观心理上是在说真话,即这句话是真话,但是,一旦伊壁孟德说出来了这样的一句真话的时候,伊壁孟德就已经不符合“说谎者”的这个定义了,也就是说,只要他说出来了一句真话,他就不是说谎者。
但他说的是:“所有的克里特人全都是说谎者”,也就是同时指明自已也是一个说谎者,因为他在说这句真话时已经不是一个说谎者了,但同时还说自已是一个说谎者,这实际上仍然是在说谎,也就是符合上述所列举的六种说谎类型中的B类:真话谎说型,所以他仍然是在说谎。由于先前已经定义了伊壁孟德从来没有说过一句真话,而这一句话同样是一句谎话,所以他仍然是一个符合“说谎者”定义的说谎者。
注意:伊壁孟德说了一句真话,变成了“非说谎者”,但同时又将真话变成了谎话,又变成了一个说谎者,这一系列的过程是在同时发生的,没有时间的先后顺序的,这个情况就显得非常的复杂,但你若仔细的思考,就会发现在逻辑上的确是如此,你找不出来丝毫的逻辑错误。
也就是说:假设伊壁孟德是说真话,便可推导出来他是在说谎话。
如果伊壁孟德在主观心理上确实是想说一句真话,那么他应该怎么说呢?那么他就应该做一个排除式的说法:即:当他说出来了一句真话的时候,他就已经意识到自已不是一个说谎者了,所以他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就应该将自已从说谎者的范围中排除出来,应该这样说:“所有的克里特人全都是说谎者,只有我不是说谎者”,当他将自已排除出去之后,那么他说的这句话就是一句真话,而且没有逻辑错误。但因为他没有将自已排除出去,所以他在主观意愿上仍然是在说谎。
而如果假设伊壁孟德在说这句话时的主观的心理上就是在说谎,那么就可以直接确定他说的是谎话,因为我们先前已经给所有的克里特人都定义成了说谎者,所以由伊壁孟德说的这句话“所有的克里特人全都是说谎者”是谎话,不能推导出来有克里特人不是说谎者的这个结论出来。
从上述的推论可以总结出来:若假设他是说真话可推导出来他是在说谎话,若假设他是在说谎话也可直接推导出来他说的仍然是谎话,所以最后的结论是:伊壁孟德说的这句话是谎话。
但是,接下来考虑另外的一种情况:从上述的推论中,我们已经确定了伊壁孟德说的这句话:“所有的克里特人全都是说谎者”就是一句谎话,根据我们先前所做的定义,包括伊壁孟德在内的所有克里特人全都是说谎者,他们从来都没有说过一句真话,那么伊壁孟德说的这句话:“所有的克里特人全都是说谎者”无疑就是说出来了一句真话,因为这句话确实是说出来了真实的情况。因为我们先前已经假设由伊壁孟德说出来的是真话而推导出来他说的是谎话,而现在由他说的是谎话又推导出来了他说的这句话是真话,这就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悖论:由其真可推出其假,由其假可推出其真。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解决这个悖论呢?也就是应该怎么解决由他说的话是谎话而推导出来他说的话是真话的这个矛盾呢?这就需要运用到了我们上面总结出来的六种说谎类型中的E型:主观上是在说谎话,客观上说成了真话。
也就是说:伊壁孟德在主观心理上确定无疑的是在说谎话,但在客观分析上这句话却的确是一句真话,但这并不构成悖论,因为我们已经定义,说谎纯粹是一个人的主观心理行为,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主观上是在说谎,那么他所说的这句话一定就是谎话,而这句话在客观分析上是一句真话,并不能推导出来他在主观上没有说谎,就像先前所举的那个例子:村民李四撒谎指认一名国民党官员是***,却说出来了真话,虽然这句话的确是真话,但对于李四而言仍然是一句谎话,所以仍然断定李四是在说谎。
也就是说:当心理层次与语言层次不一致的时候,确定一个人是不是在说谎要以心理层次为主来进行判断,而语言层次是居于次要的位置,语言层次不会对心理层次造成影响。
下面再举一个例子:同样是一位说谎者(定义同上),他临死之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这一辈子说过的所有话全都是谎话”请来判断一下他说的这句话是真话还是谎话?
这个例子和上面的伊壁孟德式的说谎者悖论的解决方法是一样的:假设他最后说的这句话是真话,那么他就应该做一个排除式,将这一句真话从所有的谎话中排除出去,即是这样的:“我这一辈子说过的所有话全都是谎话,只有这句话是真话”,那么他说的这句话就是真话,但因为他没有做排除式,即将这句真话也说成是谎话,那么他说的话同样是属于真话谎说型,仍然是一句谎话。
而如果假设他在说这句话时的心理状态就是在说谎,那么就可直接确定他说的这句话就是一句谎话。
但是从客观上来判断:因为他从生到死说过的所有话都是谎话,那么他说的这句谎话:“我这一辈子说过的所有话全都是谎话”从客观分析上来说又无疑是一句真话,但这只是从客观分析上得出来的结论,并不对他当时的主观心理状态造成影响,也就是说他在主观上确定无疑的是在说谎。
接下来再解决一下这个悖论:一个人说“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谎话”,请问他说的这句话是真话还是谎话?
假设他说的这句话是真话,那么他说的这句话“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谎话”为真,所以这句话是一句谎话,但是如果这句话是一句谎话,即:“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谎话”是一句谎话,那么这句话就是一句真话——这是一个标准的悖论,由其真可推出其假,由其假可推出其真。
要解决这个悖论,就应该首先知道:什么叫做“一句话”。
一句话,就是一个句子,在汉语中,最基本的语言单位是单个的字,如:“大”,“最”,“正”.........,单个的字不能表达一个确定的意义,例如“行”字,你不知道这单个的一个“行”字究竟是表达的是“可以”还是要表达的是“行走”。而几个字组合在一起就会构成一个词,如:“行走”,“正在”,“说话”,这些都是一些词,能表达一个确定的意义,有时候单个的一个字也能构成一个词,例如:“我”,“他”,“好”........。
而单个的一个词不能构成一句话,如“正在”这个词,它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正在干什么?谁正在干什么?所以要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就需要几个词组成一个句子,如“我正在吃饭”,这个句子中就包含有三个词,“我睡觉”这个句子包含有两个词,当然,单个的一个词有时在特定的语境中也能构成一句话,例如:问:“你会玩电脑吗?”答:“会”,这个“会”字既是一个字,也是一个词,同时在这个语境中也是一个句子,因为它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谎话”这句话:一般认为这句话的整体就是一个句子,就是一句话,其实不然,其实就在这一个句子之中,就包含了三个句子,这三个句子分别是:(1):我正在说;(2):我正在说的这句话;(3)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谎话。这三个句子都能表达出来一个完整的意思,(1)的主语是“我”,表达的意思是:我正在说话;(2)的主语是“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这句话是由我来说的;(3)的主语仍然是“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由我说出来的这句话是一句谎话。
由于(1)不是我们讨论的内容,下面我们只讨论(2)和(3)这两句话,我们将(2)这句话称为P,将(3)这句话称为Q:
P:我正在说的这句话;
Q: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谎话。
首先;P这句话只是单纯的一句话,表达的就是“一句话”,但是P这句话是有真假属性的,也就是说P这句话有可能是一句真话,也有可能是一句谎话,但P是真还是假,不能由P自身来判断,它是由Q这句话来判断的。
也就是说:Q这句话是对P这句话的真假性的一个判断,Q对P的判断结果为:P这句话是谎话,即:“我正在说的这句话”(P)是一句谎话。
但是,Q的这句话的本身也是有真假属性的,也就是说:Q也有可能是一句真话,也有可能是一句谎话,但是,Q这句话的真假性不能由P来判断,也就是说:Q可判断P,但P不可判断Q,那么Q的真假性由谁来做判断?其实,Q这句话是由说这句话的人的当时的主观心理状态来做判断的,如果说这句话的人当时的主观心理状态是在说谎,那么Q就是一句谎话,如果他当时的主观心理状态是说真话,那么Q这句话就是一句真话。
也就是说:Q这句话是属于心理层次的,而P这句话是属于语言层次的,即客观层次的。
现在问:“这句话是一句真话还是一句谎话”?由于在这一句话之中就包含了P和Q两句话,所以你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指明:你问的“这句话”是真是假究竟是指的P来说的?还是指的Q来说的?如果你不严格的指明出来,就一定会产生歧义,发生我们先前所提到的那个自相矛盾的结果。(实际上这个命题之所以会构成悖论就是因为“自指”的缘故)
而如果严格的指明出来,就不会产生矛盾了。首先来确定的指明:“这句话是真话还是谎话”中的“这句话”是指的Q来说的,而Q的真假性是由说话人当时的主观心理状态来做决定的,如果说话的人的主观心理状态是在说谎,那么Q这句话就是一句谎话;如果说话的人的主观心理状态是在说真话,那么Q这句话就是一句真话。
但是,由Q是谎话不能再推导出来Q是真话,由Q是真话也不能再推导出来Q是谎话,这是因为Q是心理层次的, 如果你从Q这句话是谎话推导出来了Q这句话是真话,那么我告诉你,你推导出来的其实不是Q是真话,而是推导出来的P这句话是真话,反之亦然,看了下面的解释你就会明白:
下面再来说:如果问“这句话是真话还是谎话”中的“这句话”是指的P来说的,由于P的真假性是由Q来做判断的,所以,如果Q是一句真话,(即说话的人的当时的心理状态是在说真话),即:“我正在说的这句话”(Q)为真,即Q对P的判断是正确的,则P就是一句谎话。反之,如果Q为谎话,即Q对P的判断是错误的,则P就是一句真话。
但是,这里面没有任何的矛盾,因为对悖论的定义是:若P是真的,则P是假的,若P是假的,则P是真的。而这种由Q为真可推出P为假,若Q为假可推出P为真的形式不是悖论。
但是,如果一个人在说一句话的时候他的主观心理状态是在说谎,那么他能说出来一句真话吗?不能,因为一个人是不可能在说真话的同时又在说谎话的,如果他说出来的真话成了谎话,或者说出来的谎话成了真话,那一定是根据客观实际做出来的判断,而先前我们定义,说谎纯粹是一个人的主观心理行为,所以当主观判断与客观判断不一致的时候,就要以主观心理判断为主,而客观判断不对主观判断构成影响,这就是做心理层次分析和语言层次分析的意义。
关于“富顺文庙位于哪儿”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爱司号的签约作者“展艳杰”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富顺文庙位于哪儿”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富顺文庙位于哪儿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富顺文庙为国家AA...
文章不错《富顺文庙位于哪儿》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