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全真教

网上有关“历史上真实的全真教”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历史上真实的全真教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看过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的朋友,一定记得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其中中神通王重阳就是全真教的创派祖师,是“全真七子”的师父。书中的全真教,行侠仗义,忧国忧民,为了保卫大宋,先是王重阳、丘处机等抗金,其后又助郭靖夫妇保卫襄阳,抗击蒙古鞑子,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那么, 历史 上的全真教真的像小说中描写的那样吗?真实的 历史 只怕让你大跌眼镜。

历史 上的全真教又称全真道、全真派,是金元道教主要宗派之一。金大定七年(1167)王重阳在宁海州(治今山东烟台)全真庵聚徒讲道,为此派创立之始。教义以道教为主,杂糅儒、释,倡导修真养性,除情去欲,克己忍辱;不尚符箓,不事烧炼;道士不娶妻、不茹荤、不饮酒,静坐苦修,以求返本还真,得道成仙。以王立甫、钟离权、吕岩、刘操和王重阳为五大祖师。王重阳传弟子马钰、谭处端、丘处机、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女)七人,号为七真。七真中以丘处机最著名,曾应元太祖成吉思汗召赴西域,备受优遇,其教盛极一时。元宪宗、世祖在释道之争中偏袒释教,全真道两次遭受打击;世祖之后,又渐兴盛。终元之世,全真道一直得到官方承认,为北方道教的主要派别。分南北二宗,元以后合流,至明清遂衰微。

那么,全真教所尊崇的“五祖七真”是指谁呢?又是怎么来的,请听我一一道来。

全真教嗣太上老君遗教,秉东华帝君演教,承正阳帝君钟离权和纯阳帝君吕洞宾二祖传教,开宗于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王重阳。以“三教合一”、“全精、全气、全神”和“苦己利人”为特点,并逐渐包容合并了太一道、真大道和金丹南宗,开启了道教浓墨重彩的新篇章 。

元朝前期,全真龙门派祖师丘处机真人以74岁的高龄,自山东昆嵛山西游35000里,在中亚机遇“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成就了“一言止杀”的 历史 性创举与汉蒙佳话,获得成吉思汗崇奉而呼之为“神仙”,拜之为国师,掌管天下道教及所有出家人,为全真道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经过尹志平、李志常相继掌教,全真道进入鼎盛期,道门兴旺,宫观遍地。

元朝统一全国后,全真道南下传教,并与金丹南宗交流丹道。两派有着共同的内丹理论渊源,陈致虚提出的“五祖七真”传承系统得到共识,元惠宗时全真道和金丹南宗正式合并为一,同时真大道也融入全真道。元代,张伯端一系所创立以内丹修炼为主的金丹派(主要是陈致虚)融入全真教,称南宗,将 王重阳所传则称为北宗。当金元时期全真道在北方发展时,南宋地区亦有专主内丹修炼的道派,称作金丹派南宗。该派以张伯端为创始人 ,其特点是修炼时主张先修命,后修性。元朝统一江南后,南宗与全真道(北宗)合并 ,共尊东华帝君、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为五祖,传北七真(即全真七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南七真(张伯端、刘永年、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彭耜)。南北宗合并后仍称全真道,为后世道教的主要宗派。全真道内部又分化出一些小派别,如南宗有清修派和双修派,北宗全真七子亦各传一派,其中丘处机所传全真龙门派最为昌盛。

王重阳仙游后,由弟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等陆续接任掌教。王处一曾应金世宗的邀请进宫讲授道学。丘处机于1219年远去西域行宫朝见成吉思汗,大得推崇。赠给金虎牌、玺书,请他主持天下道教。丘祖回燕京后驻长春宫(今北京白云观),开坛说戒,弟子四处立观度人,使全真道组织发展到极盛 。

明末著名道士全真龙门派方丈大律师王常月祖师,提出了“戒行精严”的修道思想,整顿教门,开创“龙门中兴”,促进全真道一度复兴。全真道在阐发内丹学方面成绩斐然,有闵一得、刘一明、李西月、柳华阳等学者。

全真教始终代表世界道教正宗。当今中国道教协会会址即为全真道三大祖庭之一的北京 白云观。

全真五祖(北五祖)

全真五祖是指 东华帝君 钟离权 吕洞宾 刘海蟾 ,加上创派祖师 王重阳 为五祖。

东华帝君

王玄甫 ,道教神话人物。生有奇表,幼慕真风,白云上真见而爱之,称为“天上谪仙人”。引之入山,授以青符玉篆,金科灵文,大丹秘诀,周天火候,青龙剑法。隐居昆仑山烟霞洞,颐神养性。又结草庵自居,名曰“东华观”。后徙至代州五台山(在今山西五台县)之南紫府洞天,在人间数百岁,毫无衰老之容。被全真道奉为北五祖的第一祖。事见《金莲正宗记》。

钟离权

唐咸阳人,号云房先生、和谷子、真阳子。附会为东汉人,故称为 汉钟离。 相传遇老人授仙诀,又遇华阳真人上仙王玄甫传道。与吕洞宾同时。为后世所传八仙之一。

吕洞宾

唐河中人,一说京兆人,名嵒,又作岩,字洞宾,以字显,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俗传为八仙之一。相传懿宗咸通中,登进士第。历仕德化令。后游京师,遇钟离权,授以丹诀。喜戴华阳巾,衣黄白襕衫,系大皂绦。后移居终南山修道,成为道教全真北五祖之一。通称吕祖。

刘海蟾

五代时燕山人,一说燕地广阳人。名哲,字元英,一作铉英,号海蟾子;一说名操,字宗成。曾事燕主刘守光为相。好黄老之学,后弃官隐居华山、终南山。传得道仙去,道家以为全真道北五祖之一。元世祖至元六年封为明悟弘道真君。

王重阳

王嚞 ,金咸阳人,道士,初名中孚,字允卿。熙宗天眷初应武举,改名德威,字世雄;海陵王正隆四年学道,改名嚞,字知明,号重阳子。倜傥尚义,不拘小节,好属文,才思敏捷。学道后往来终南山一带,曾在终南县南凿穴而居。后至山东嵛山全真庵。所创教派名全真道。马丹阳、丘长春、王玉阳、郝广陵、谭处端皆其弟子。

全真教又有 南五祖 ,为紫阳真人 张伯端 、杏林翠玄真人 石泰 、道光紫贤真人 薛式 、泥丸翠虚真人 陈楠 、琼炫紫虚真人 白玉蟾。

张伯端

宋台州天台人,一名用成,字平叔,号紫阳。相传神宗熙宁中游蜀,遇异人传授丹法。尝著《悟真篇》,授河东马处厚。元丰中卒,年九十九。

石泰

宋常州人,一作凤翔扶风人,字得之,号杏林,又号翠元子。以医药济人,不受谢,惟令植一杏树,久遂成林,因号“杏林”。相传遇张紫阳得金丹之道,道成,作《还元篇》。

薛式

宋陕西鸡足山人。曾为僧,念谈禅不能长生,乃拜石杏林为师,脱下袈裟,致力修道。寿一百一十四岁,道成尸解,为南宗第三祖,尊为道光紫贤真人。

陈楠

宋道士。惠州博罗人,字南木,号翠虚。相传得太乙金丹诀,以捻土噀水为人治病,人称“ 陈泥丸 ”。或云尝提举道录院。后归罗浮山,相传能驱狐鞭龙,浮笠济湍,显示诸种神异。有《翠虚妙悟集》。

白玉蟾

葛长庚 ,宋闽清人,家琼州,字白叟,又字如晦,号海琼子,又号海蟾。入道武夷山。初至雷州,继为白氏子,自名 白玉蟾 。博览众籍,善篆隶草书,工画竹石。宁宗嘉定中诏征赴阙,对称旨,命馆太乙宫。传其常往来名山,神异莫测,诏封紫清道人。有《海琼集》、《道德宝章》、《罗浮山志》。

全真七真 亦分南北,其中 北七真 就是我们熟知的 全真七子 (即长春真人 丘处机 、无为真人 马钰 、蕴德真人 谭处端 、长生真人 刘处玄 、玉阳真人 王处一 、广宁真人 郝大通 、清净散人 孙不二 ),而 南七真 则为 南五祖 刘永年 彭耜 二人。

北七真

丘处机

登州栖霞(今山东栖霞)人。十九岁时,为王重阳七大弟子之一。金、宋之季,俱遣使来召,不赴。1219年成吉思汗西征时奉诏前往,至则力劝不嗜杀人。以敬天爱民为本,清心寡欲为要。1223年还燕,持成吉思汗所赐玺书,放奴为良和滨死而得生者二三万人。

马钰

金凤翔扶风人,徙居登州宁海,字元宝,号丹阳子。初名从义,字宜甫。海陵王贞元间进士。世宗大定中遇重阳子王嚞,从其学道术,与妻孙不二同时出家。后游莱阳,入游仙宫。相传妻孙氏与钰先后仙去。赐号丹阳顺化真人、抱一无为真人、抱一无为普化真君等。

谭处端

金元道士。东牟人,字通正,初名玉,号长真子。博学,工草隶书。师王重阳,传袭其道,往来于洛川之上。有《水云前后集》。

刘处玄

金山东莱州人,字通妙,号长生子,世称长生真人。大定九年(1169),从王重阳出家学道。次年于终南县刘蒋村为重阳守墓,三年后往来于河南、山东之间。明昌二年(1191),遭谗下狱,不久获释。承安二年(1197),章宗聘召问道,以“寡嗜欲则身安,薄赋敛则国泰”作答,次年还山。故居庵额赐名灵虚观。著有《仙乐集》、《无为清静长生真人至真语录》、《黄庭内景玉经注》。元世祖追封长生辅化明德真人,武宗加封长生辅化宗玄明德真君。

王处一

金宁海东牟人,道士,字玉阳,号全阳子,一说号华阳子。从王重阳学道,修真于昆嵛山烟霞洞。人称“跌脚仙人”。章宗承安中,曾被召见。元世祖时赠玉阳体元广度真人。

郝大通

金宁海(今山东烟台东南)人,原名升。喜读《易经》,洞晓阴阳术数之学。大定八年(1168),从王重阳出家学道于昆嵛山,改名璘,号恬然子。十二年,西游岐山,自名大通,字太古,号广宁子,世称广宁真人。往来传道于真定、邢、洛间。大安中,赐号广宁全道太古真人。著有《三教入易论》、《示教直言》、《心经解》、《救苦经解》、《周易参同契简要释义》等,有《太古集》行世。元世祖追封广宁通玄太古真人,武宗加封广宁通玄妙极太古真君。

孙不二

金宁海州人。丹阳顺化真人马钰之妻,与钰同师重阳王真人,诣金莲堂出家。世宗大定中居洛阳风仙姑洞,越八年,沐浴更衣,端坐而化,传为仙去。

南七真

刘永年

字纪悠、顺理,号广益真人,气功家、 养生 家、道教南宗金丹派七真人之一,约1131--1220年在世,浙江汤溪宅口人。绍兴辛未年(1151)於王屋山修行见性,参禅入定,神识见紫阳授《悟真篇》得道。绍兴壬申年(1152)行刊彭晓《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绍兴二十五年(1155)祖父成忠郎刘时去世,返乡奔丧,后於竹马馆(即奉真庵)修道,乾道戊子年中成道于龙丘山。

彭耜

南宋末道士,字季益,号“鹤林”。长乐(今福建)人,一说三山(今属福建福州市)人。师事白玉蟾,得太乙刀圭火符之传、九鼎金铅砂汞之书、紫霄啸命风霆之文,归作《鹤林赋》,遂杜门绝交游,不理家业。与妻潘蕊珠同志,晨夕薰修。在居处立鹤林靖,日以孔老娱其心,以符治病。沈酣道法,呼啸风雷,人所敬慕。后尸解于福州。城东凤丘山有鹤林院遗址。曾采摭宋代诸家注编为《道德真经集注》十八卷,今存。

历史 上的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及其弟子一直在北方传教,始终以金人自居,从未以宋人自居过,也没有高深的武功,和小说中所描写的相差甚远。

全真教自王重阳创教,共传十八任掌教真人。分别为王重阳、马丹阳、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 尹志平 、李志常、张志敬、王志坦、祁志城、张志仙、苗道一(两次在任)、常志清、孙德彧、兰道元、孙履道、完颜道明。

这里着重说一下尹志平。

尹志平是金元时期著名的道士,是全真教第六任掌教真人。字大和(又作太和),山东莱州(今掖县)人,初以马丹阳为师,被其父迫令返家,复往武官灵虚观,投刘处玄门下。明昌年间(1190 1196),又受教于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三位宗师,故其先后以全真五子为师。兴定四年(1220),丘处机偕18名高徒万里西行,尹志平居其一。由雪山返燕京后,丘处机住长春宫,尹志平隐居德兴(今河北涿鹿)龙阳观,丘处机赐其号为清和子。丘处机去世后,继为全真道掌教,居长春宫。蒙古太宗六年(1234),李无欲自汲郡(今河南汲县)至燕京,尹志平令他返关中招集道侣兴复祖庭。次年春,尹志平应沁州(今山东沁县)知州杜德清之请,南下沁州作醮,居神霄宫。其冬,李无欲奉京兆总管田德灿之命迎请入关,太宗八年(1236)春抵达终南,规划组织对终南祖庭及楼观宗圣宫、终南太平宫、太一宫、骊山华清宫、华山云台宫的复建,分别选任住持道士。布置完成后,于是秋奉诏返燕京。太宗十二年(1240)冬,太傅剌宝俭和京兆总管田德灿帮助终南道众大事会葬王重阳,再次遣人入京,迎请尹志平往终南主持葬事。冯志亨随行,自燕京至关中沿途3000余里,修复道观100余所。葬事完毕后,尹志平又参访了楼观等处宫观,至冬还京。宪宗元年(1251)去世,葬于京郊房山,中统二年(1261)诏赠“清和妙道广化真人”之号。

金庸在《射雕英雄传》及《神雕侠侣》中将其描写为全真教丘处机的徒弟,曾奉师命去蒙古给江南七怪送信,并试探郭靖的武功。后来因暗恋小龙女,趁小龙女的穴道受欧阳锋所制,小龙女又错认他为杨过的情况下与其发生关系。由于《神雕侠侣》将尹志平写得品行不堪,有损先贤形象,所以金庸在新修版小说中将亵渎小龙女的人改为虚构的甄志丙。

全真七子各传一派,合称“七真派”,即宗丘处机的 龙门派 ,宗刘处玄的 随山派 ,宗潭处端的 南无派 ,宗马钰的 遇仙派 ,宗王处一的 嵛山派 ,宗郝大通的 华山派 ,宗孙不二的 清静派 。其中以龙门派势力最大,记载也较多,其余六派所知甚少。至清初,龙门派经 王常月 之中兴,龙门派更盛于其他各派。除此全真嫡系七派外,又有明初 张三丰 所传的支派—— 武当派 ,万历间 陆西星 所传 内丹东派 ,清嘉、道间 李西月 所传 内丹西派 ,盖皆属全真道之旁系。以上派系再经繁衍,在明清时期,又分化出更多的小派。据《诸真宗派总簿》所载,即有八十六派,(含全真、正一两系),每派均有取名排辈用字。

这就是 历史 上的全真教,谢谢大家的关注。

四句偈,究竟是那四句?

1、全真

全真道又称全真派,与正一道并为道教两大派别。金代王重阳(见王重阳条)创立,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即以“三教圆融、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奉《道德经》、《清静经》、《孝经》、《心经》、《全真立教十五论》等为主要经典。

2、茅山派

汉元帝初元5年(公元前44年),陕西咸阳茅氏三兄弟茅盈及其弟固、衷于茅山采药炼丹,济世救民,被称为茅山道教之祖师,茅氏三兄弟得道于茅山,开茅山道派。后有陶弘景创立了道教茅山派,《黄庭经》是茅山派的重要经典,也是后代全真道派的功课经。

陶弘景和他的弟子在茅山经营数十年,从而使茅山成为上清派的中心,故后世也称上清派为“茅山宗”。他编写的 《真诰》一书记录茅山道教的传授历史,人数在百人以上。

3、灵宝派

灵宝派,亦称阁皂宗、葛家道,为东晋末年葛玄创立的一个道派,活跃于江南一带,本山为阁皂山。灵宝派出现的时间大致与上清派同时。该派是以信奉和传承《灵宝经》系而形成的教派,也因主传与主修《灵宝经》系而得名,尊崇元始天尊为最高神。

4、正一派

正一派有茅山、灵宝、清微、净明等诸派之分,但仍以天师道为代表,习惯上,天师道也称为正一道。宗坛江西龙虎山。符箓三山为龙虎山、茅山、阁皂山。正一道是中国道教后期两大派之一。是在天师道、龙虎宗长期发展的基础上,以龙虎宗为中心,集合各符箓道派组成的一个符箓大派。

5、净明派

道教四大天师之一许真君许逊为祖师。西山净明道,以忠孝神仙、强调世俗伦理为其主要特色,学界多以为净明派乃是受理学影响而产生的一个道派。

元康元年(291)爆发八王之乱,许逊以晋室纷乱,乃弃官东归,与吴猛在豫章地区传播孝道。据说许逊的西山教团有上百人的规模,教团骨干有十二人,称十二真君,即许逊、吴猛、时荷、甘战,周广、陈勋、曾亨、盱烈、施岑、彭抗、黄仁览、钟离嘉。

南宋绍兴间(1131-1163年),相传西山玉隆万寿宫道士何真公祈请许真君降临解救战乱,因得许逊授《飞仙度人经》、《净明忠孝大法》等。至元朝时,道士刘玉用“净明”作为教派名称,主要经典为《净明忠教全书》,并奉许逊为教祖,创立“净明忠孝道”。

敦煌道藏简介

《佛说大乘金刚经论》记载:四句偈应该是“空心,空身,空性,空法”。

并不是大家习惯认为的最后四句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释迦佛在《金刚经》中多次提到受持四句偈,但都没有详解何为“四句偈”。所以谁也不能“论断”何为“四句偈”。

这里只是把佛有关所说陈出,供读者自斟酌体悟:佛陀在《中阿含经》一七二、《心经第一》中,回答云何多闻比丘时说“比丘!我所说甚多,谓正经、歌咏、记说、偈他、因缘、撰录、本起、此说、生处、广解、未曾有法及说义。比丘!若有族姓子我所说四句偈知义知法,趣法向法,趣顺梵行。比丘!说多闻比丘无复过是。”

接着回答云何比闻比丘明达智慧说:“比丘!若比丘闻此苦,复以慧正见苦如真者,闻苦集、苦灭、苦灭道,复以慧正见苦灭道如真者,比丘!如是多闻比丘明达智慧。”

扩展资料

《般若经》的规模相当庞大,其确切的数量无法确定。从时间上看,《般若经》从《原始般若》而演进为《下品般若》、《中品般若》、《上品般若》;

这不但是般若法门的开展过程,也可以表示初期大乘佛教的发展情形。玄奘所搜集并编纂而成的《大般若经》,总共“十六会”。开头五会是“根本般若”,其余归为“杂般若”。

根本五会中,第一会最详,有十万颂(汉译四百卷,接近四百万宇);第二会二万五千颂;第三会一万八千颂;第四会一万颂;第五会八千颂。

从《大般若经》来看,一般认为根本五会是由小本(略)发展为大本(详)。以中国翻译史看,首译大乘经的支娄迦谶译出三十品《道行般若经》(小品),相当於五会中第四会;一百年后西晋译的《放光般若经》、《光赞般若经》(大品)相当於五会中第二会;

而初会到玄奘编纂《大般若经》时才有。此翻译情况也可作为推断它们先后次序的一种根据。“杂般若”中的《金刚经》位於第九会,分量最小,只三百颂。《金刚经》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故也被视为般若的略本。

百度百科—四句偈

百度百科—金刚经

《敦煌道藏》是一套5册的道教古籍丛书,李国范辑,1999年由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出版。

内容

1900年,王圆箓在甘肃敦煌莫高窟一个洞窟中,发现5万多件从4世纪到11世纪的历代文书、纸画、绢画、刺绣等。这个洞窟即是著名的「藏经洞」。在洞窟中发现的文书多为写本,少量为刻本,汉文书写的约占六分之五,其它则为古代藏文、梵文、齐卢文、粟特文、和阗文、回鹘文、龟兹文等。文书内容以佛经为主,还有儒家经典、小说、诗赋、史籍、地籍、帐册、历本、契据、信札、状牒,以及道经和道书500余件,其中约有半数抄本是《正统道藏》未收入的早期道教典籍。敦煌道经的发现,不仅弥补了《正统道藏》的缺佚,而且为研究河西地区的道教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

敦煌道经的整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尽可能全面地着录分散于各处的敦煌道经写本,二是公布清晰的图版和相对准确的录文。最早尝试对敦煌道教文献做全面蒐集、整理的是日本学者大渊忍尔。1960年,大渊忍尔率先出版的《敦煌道经目录》着录了373件敦煌道经。经过不懈的努力,1978年时他所着录的敦煌道经数目增加到496件,并于1979年出版了《敦煌道经图录篇》刊载了300多件写本的影印图版。然而,随着各国和各地敦煌文献不断新获公布,敦煌道经数量也在不断增长。因此对大渊氏两部巨著的补订工作,就显得十分必要。李德范编辑的《敦煌道藏》吸收了新公布的成果并影印了500多件写本的图版,对补充大渊忍尔两书不足方面具有相当的价值。

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 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经 太上升玄护命经 太上洞玄灵宝五篇真文赤书(S.5733) 上清玉佩金珰太极金书(P.2409) 太上洞玄灵宝诸天内音自然玉字(P.2431)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上品大戒 金箓度命九幽拔罪妙经(S957) 太上洞玄灵宝自然至真九天生神章(P.4659) 太玄真一本际经卷第一(护国品) 太玄真一本际经卷第二(付嘱品) 太玄真一本际经卷第三(圣行品) 太玄真一本际经卷第四(道性品) 太玄真一本际经卷第五 太玄真一本际经卷第六 太玄真一本际经卷第七(譬喻品) 太玄真一本际经卷第八(最胜品)(P.3647) 太玄真一本际经卷第九 太玄真一本际经卷第十(太上道本通微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定志通微经(思微定志经)(P.5563) 灵宝自然斋仪(拟) 太上元阳经 洞渊神咒经卷第一 太玄真一本际经卷第二(付嘱品) 太玄真一本际经卷第三(圣行品) 洞渊神咒经卷第四 洞渊神咒经卷第五 洞渊神咒经卷第六 洞渊神咒经卷第七 洞渊神咒经卷第八 洞渊神咒经卷第九 洞渊神咒经卷第十 洞渊神咒斋仪(拟)(阳83) 太上业报因缘经卷第一 太上业报因缘经卷第二(奈67) 太上业报因缘经卷第三 太上业报因缘经卷第四 太上业报因缘经卷第五 太上业报因缘经卷第六 太上业报因缘经卷第七 太上业报因缘经卷第八 太上业报因缘经卷第九 太上消魔宝真安志智慧本愿大戒上品 太上洞玄灵宝真一劝戒法轮妙经 元阳上卷超度济难经(S.482) 太上洞玄灵宝灭度五炼生尸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中元玉京玄都大献经(S.3061) 天尊为一切众生说三涂五苦存亡往生救苦拔出地岳妙经(P.2348) 灵真戒拔除生死济苦经 上清三真旨要玉诀 十戒经 老子十方像名经 道德经(五千字本) 道德经(非五千字本) 道德经想尔注(S.6825) 道德经河上公注 道德经颐欢注(拟)(S.4430) 梁武帝老子讲义(拟)(贞松堂) 老子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拟) 道德经李荣注 道德经唐玄宗注(P.3725) 道德经玄宗疏 老子道德经义疏卷第五(鸣沙石室古籍丛残续) 玄言新记明老部(P.2462) 道德经解题书(S.6044) 道德经序诀 道德玄经(P.2002) 南华真经 太上洞玄灵宝真一五称经(P.2440) 文子道德第五(通玄真经) 灵棋卜法 太平部卷第二(S.4226) 太平九极太上中皇真经(假)(S.810) 太上洞玄灵宝仙人请问本行因缘众圣难经(第十五) 三洞奉道科诫仪范 道典论(卷一) 太上妙法本相经 无上秘要 道要灵袛神鬼品经 太上大道玉清经 洞真太上说智慧消魔真经(S.5840) 金真玉光八景飞经 上清九灵太妙龟山元箓(卷上)(P.3435) 太上洞玄灵宝长夜九幽府玉匮明真科 太上济众经 老子化胡经 老君说一百八十戒 灵宝老子化胡经(S.2081) 老子变化经(S.2295) 老子玄通经亦曰天应经(贞松堂) 老子说罪福大报应经(P.2818) 老子说法食禁戒经(P.2447) 太上洞玄灵宝升玄内教经卷第六(开缘品)(P.2560) 太上洞玄灵宝升玄内教经卷第七(中和品)(P.3341) 太上洞玄灵宝升玄内教经卷第八(显真戒品) 太上洞玄灵宝升玄内教经卷第九(无极九戒品) 太上洞玄灵宝升玄内教经卷第十 太上洞玄灵宝升玄内教经 太上洞玄灵宝金箓简文三元威仪自然真经 太上洞玄灵宝真文度人本行妙经(P.3022v) 太上洞玄灵宝净土生神经 太上洞玄灵宝天尊名 太上灵宝洗浴身心经 太极左仙公请问经(S.1351) 天尊说三善发愿经(S.6002) 神人所说三千威仪观行经 太极真人问功德行业经(S.425) 天尊说禁诫经(S.784) 天尊说随愿往生罪福报对次说预修科文妙经 元始应变历化经(P.2449) 太上洞玄灵宝空洞灵章 太上洞玄灵宝妙经众篇序章 灵宝金箓斋仪(拟) 太上太极太虚上真人演太上灵宝威仪洞玄真一自然经诀上(拟) 慈善孝子报恩成道经(道要品第四)(P.2582) 紫文行事诀 真迹(P.2732) 长乐经 上元经(拟)(S.4753) 太上玄元道德经 一切道经序(S.1513) 道门论卷下 诸经要略妙义(P.2467) 大道通玄要 陶公传授仪(拟) 投金龙玉璧仪(假)(P.2354) 阅紫箓仪(P.2457) 道教仪(假) 阅箓仪(假) 上启文类(假)(S.3484) 失题道经 失名道经类书 失名类书(拟) 失名科仪书类 愿文忏文斋文 瑞应占卜等类 道家有关诗赋 其他

关于“历史上真实的全真教”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20)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汤献伟的头像
    汤献伟 2025年08月08日

    我是爱司号的签约作者“汤献伟”

  • 汤献伟
    汤献伟 2025年08月08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历史上真实的全真教”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历史上真实的全真教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看过金庸小说...

  • 汤献伟
    用户080805 2025年08月08日

    文章不错《历史上真实的全真教》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爱司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